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廉政文化 » 廉政论坛 » 正文
详细新闻

欲无悔吝 不若守慎

点击数:次  作者:桑林峰 更新时间:2019-11-27 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 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唐代著名政治家姚崇,任紫微令时撰写了著名的《五诫》,包括《持秤诫》《弹琴诫》《执镜诫》《辞金诫》《冰壶诫》,用以律己并告诫下属官员清正廉洁,成为当时官员从政的准则。其中《辞金诫》更具有现实针对性,如“欲人不知,莫若无为;欲无悔吝,不若守慎”“凡所从政,当须正己,诫往修来,慎终如始”等内容,大意是讲,为官者若想让人生不后悔,就要以不贪为宝、以廉慎为师。

古人有云:“马有前悔,人有后悔。”宋人寇准在《六悔铭》写道:“官行私曲,失时悔。富不俭用,贫时悔。艺不少学,过时悔。见事不学,用时悔。醉发狂言,醒时悔。安不将息,病时悔。”提醒人们防微杜渐,以防悔吝。清朝廉吏于成龙有句名言:“不事苞苴梦亦清。”这里的“苞苴”,意为贿赂赃物。于成龙一辈子不搞苞苴之事,吃青菜、就白饭,敬畏权力、谨慎行事,廉洁奉公、廉政为民,就连做梦都是清清爽爽、坦坦然然,自然不会有后悔之事。

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,从一个个贪官的忏悔录、警示录中,不难发现,一旦东窗事发、锒铛入狱,他们都悔吝不已。要想人生不后悔,不留贪污腐败之名,就要一生守慎,不可偏废。须知,一旦破了戒、伸了手、“湿了鞋”,就再无后悔药可吃。对为官者来说,“白袍点墨,终不可湔”。一旦脱纲离谱、脱轨越界,再谈后悔也于事无补。“慎则祸之不及,贪则灾之所起”。若想清白一生,毫无悔吝,不仅要慎独、慎微、慎欲,还应慎平、慎众、慎染。

慎平,即谨慎于平常时。杜荀鹤有诗云:“泾溪石险人兢慎,终岁不闻倾覆人。却是平流无石处,时时闻说有沉沦。”他告诫我们,忧患者兴,安逸者亡。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”,五十岁的蘧伯玉时刻自省自己的所作所为,清醒地知道自己前四十九年所犯的错误,所以能够一生清廉平安。前进征程上,形势越好,道路越平,成绩越大,越应该兢慎。否则,“倾覆”“沉沦”之类的不测之患就可能发生。现实生活中,很多落马的贪官,往往都有干净奋进、荣光闪耀的“前半生”,但后来由于骄傲自满、自以为是,胆大妄为、不再谨慎,最终滑向深渊,成为前后不一的“两截人”。

慎众,即谨慎于人多处。很多人违规违纪,总是抱着侥幸心理,以为这是“惯例”、这是“风俗”、这是“很多人干的事”。于是,就随大流、“欣然往之”。殊不知,“引酵若酸,哪得甜酒”,侥幸必然带来不幸。因此,在任何时候都应像姚崇所说的,“翼翼小心,乾乾终日。慎乎在位,钦乃攸司,请谒者咸息,苞苴者必辞。尔以金玉为宝,吾以廉慎为师;尔以夜昏可纳,吾将暗室不欺。若尔有赠,吾今取之,尔则丧宝,吾则怀非”。

慎染,即谨慎于染缸里。《墨子·所染》一文写道:“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;五入必,而已则为五色矣。故染不可不慎也。”毋庸讳言,社会是个大染缸,真善美、假恶丑同时存在。党员干部一定要慎染,始终保持一颗真心,既坚持廉洁操守、独善其身,又争做“护林员”“啄木鸟”、净化政治生态。否则,就可能被感染,乃至成为新的“污染源”。

谨慎能捕千秋蝉,小心驶得万年船。每名党员干部都应时刻坚守一个“慎”字,凡见利处,便思祸患,始终追求和保持清廉无悔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