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廉政文化 » 廉政论坛 » 正文
详细新闻

中国纪检监察报:爱玉更要守玉

点击数:次  作者:高荣芳 更新时间:2014-01-14 来源:

 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原标题:爱玉更要守玉

“‘玉石是身份的象征,集文化艺术价值、现实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一体,玉能养人,人能养玉,经常与玉接触能促进玉与人的物质交换。’说起玉石,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顿感精神,眼睛发光……”媒体近日报道,中央纪委查实倪发科的受贿问题,其收受大量玉石,占受贿总额近八成的事实浮出水面,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。

  自古以来,中华民族对玉充满了敬意,认为玉石是“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”五德一体的象征。所谓托物言志,爱玉之人该是有德之人。但是,倪发科显然是违背了“玉”的精神内涵,不仅未能守己如玉,甚至还侵吞起人民血汗。

  倪发科交代说,玉石、字画比现金高雅、文明、隐蔽,披上爱好的外衣,更能掩人耳目,不懂的人不知道真正的价钱。在他心里,玉已经与精神无关,成了敛财的工具。

  古时候,宋国有位叫做子罕的官员,多年为官,不贪不占,廉洁清正,深受百姓爱戴。一日,有乡民送来一件璞玉表达对子罕的敬慕之情,并说璞玉外貌不扬,却是价值千金之宝。子罕正色道:“我一向把‘不贪’当作宝物,你把宝石当作宝物。如果你把宝石给我,岂不是你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吗?你还是把它拿回去,这样你我都能保留自己的宝物了。”

  把“不贪”当作宝物的官员,已是怀瑾握瑜,精神上达到了玉石的“五德”境界。不收他人所送之玉,既是对对方的保护,更是对自己的宝物的爱惜。而像倪发科所言,“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,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”,则纯属是为自己不够洁身自好找借口。

  不坚守玉的精神的人爱玉,不但不是高雅之事,反而会成为贻害无穷的获利手段,给人民带来重大损失。如倪发科所坦白,“过去几十年是为别人活的,现在到了该为自己活一把的时候了”,他就是在借玉敛财。如今,不懂得玉的倪发科上演了一场玉石俱焚的悲剧,应成为前车之鉴。

  想要爱玉,首先要懂玉,其次要守玉,这才能避免发生类似倪发科这样的“爱玉”悲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