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廉政文化 » 廉政论坛 » 正文
详细新闻

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

点击数:次  作者: 更新时间:2014-01-06 来源:

 

来源: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

习近平: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

  编者按:廉,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。古人很早就有的观念,《周礼·小宰职》说:以官之六计,弊群吏之治,一曰廉善,二曰廉能,三曰廉敬,四曰廉正,五曰廉法,六曰廉辨。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,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,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、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。本网集中展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、廉政思想与廉政制度有关内容,供大家学习借鉴。

传统廉政文化

 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内容。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,对于今天进行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当然,今天的社会与古代社会有很大差别。因此,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,应充分挖掘其本质内涵及一般规律。

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为官之德,官德思想和传统的德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官员的选任。治国、平天下的最重要前提是修身、齐家。只有个人道德品质达到了为官的要求,才能被纳入国家择官范围。有的时候,对德的要求甚至被提到才的前面。《贞观政要》确立以公平为规矩,以仁义为准绳的择官准则,强调仁义道德在选贤任能中的重要作用,在提拔、任用官员时往往比较注重对官员的官德考察。此外,历代官员留下了大量的官箴书,其中主要是为政指南等内容,但也蕴含着丰富的忠义、孝友、俭约、谦让等伦理道德内容,对其他官员起到道德劝诫作用。吸收借鉴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智慧,有助于从道德上预防各种腐败风险,使为政者从内心深处廉洁自律、奉公守法。>> 详细

  在中华传统文明的历史长河中,中国的传统廉政文化具备一种开明与包容的基本品格。同时,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,总有一批在政治上具有卓远见地,在实践上清廉勤勉的政治家与思想家,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践行着传统廉政文化的指引和方向。纵观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,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:即重民生而知根本、畏法度而能自律、明廉耻而守气节、崇节俭而重情操,知恩惠而思报国。在独特而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,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显得厚重和务实,除却其愚忠、功用的色彩外,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,值得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为官做人、干事创业中予以借鉴。>> 详细

  县衙中的廉文化

  参观过河南省内乡县衙的人,都对县衙三省堂门前的楹联记忆犹新,感慨颇深。上联为:吃百姓之饭,穿百姓之衣,莫道百姓可欺,自己也是百姓;下联为:得一官不荣,失一官不辱,勿说一官无用,地方全靠一官。楹联深刻揭示了的辩证关系,读后发人深省,耐人寻味。上联是说既然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,就不能忘本,自己也是一介平民,决不能高高在上,欺压百姓;下联是说要不计荣辱得失,而要奋发图强,锐意进取,勤政为民,造福一方。上下联两层意思各有侧重,而实质就是告诫官员要善待百姓、为民造福,其中蕴含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。>> 详细

  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原腹地,保存着一座历史长达一千四百年的古代县衙。它建于隋朝,历经六个朝代,至民国末年,共有二百多名县官在此任职。这就是位于河南省新密市的新密县衙。县衙坐北朝南,占地四万余平方米,规模庞大、保存完整。在大门正前方的屏风墙上,饰有状如麒麟的怪兽图案,大门两侧楹联上书从来清白无遗漏,自古贪争有后殃。警示官员从政首要之道是戒贪,唯此才能平安吉祥。>> 详细

  官箴文化

  是一种文体,文章学家来裕恂在其《汉文典》中说:惟箴之本义,引申古今治乱兴衰之迹,反复警戒,使读者惕然于心,默知自鉴,斯乃正体。箴体有二:官箴与私箴。私箴是用以警戒个人言行的,如唐韩愈的《五箴》,宋程颐的《四箴》,类似座右铭;官箴是对为政者的一种警戒,示以为官为人之道,往往用讽刺的手法以预防和挽救过失。早在秦汉之际就有官箴问世,其大量产生则始于宋元时期。与前代相比,宋元官箴讲究德才并述,内容以弘扬儒学经典为主,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,集中体现了宋儒理学价值观,其中围绕礼义廉耻而展开的部分内容触及了廉政问题,是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遗产。>> 详细

  谚云,不知为吏,视已成事。纵览古籍,从历史这面大镜子里,不仅可以照见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发展轨迹;同时亦可以看到几千年来,官对政治社会所发挥的建设性与破坏力、正能量与副作用之经验教训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》云:国有具官,然后其政可善。谨从古籍中撷取十个句子,试述善政需具什么官。>> 详细

  文化巨人苏轼勤政为民,清正廉洁,政绩卓著,堪称千古贤良,《宋史》评价他:器识闳伟,议论卓荦,文章雄隽,政事精明。当时的四任皇帝高度赞誉苏轼的治国理政的才能,说他是:宰相之才,天下奇才。苏轼为官言论,实践智慧结晶,适合官德教育,今撷取一小部分,供欣赏借鉴。>> 详细


传统廉政思想 

 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资源博大精深,百川异源,而皆归于海;百家殊业,而皆务于治。其中廉政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论题。

  廉政,在国家层面,是一种政治文明形态;对官员个人则是一种从政品质和风范。廉政的思想观念,伴随公权的产生而产生;其相对固定和系统化,是在王朝建立之后。在五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上,廉政思想集中表现为八个理念:民本、德治、任贤、治吏、明法、勤政、节用、教化。>> 详细

  廉政,主要是指握有一定政治权力的人们在物质利益方面的谦让和不苟取,它的反面是贪污腐败,贿赂聚敛等。将古代廉政思想及实践进行梳理和归纳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重视廉政教育的积极预防作用:建立监察制度,强调以法治贪;注重考核,严惩贪污、受贿性质的犯罪,促进官吏为政清廉。>> 详细

  http://www.ccdi.gov.cn/xwtt/201312/W020131224404323691918.jpg以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例,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、慎到、商鞅等人的思想,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、道、墨等学派的精神成果。他的主要著作《韩非子》观点鲜明而深刻,对治国理政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,其中不乏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启示。韩非子主张节俭节制、防微杜渐、公平公正、厚赏重罚、自上而下的治国理念仍有现实意义,值得党员领导干部借鉴和学习。>> 详细

范仲淹廉政思想

http://www.ccdi.gov.cn/xwtt/201312/W020131224354368962695.jpg  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虽屡遭贬黜,仍进取不息,其一生为政清明,辛劳奉公,个人生活十分清贫,他未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,却给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他的廉政思想和品行在当时具有鲜明的进步性,诸如精简机构、抑制侥幸、裁减官冗费等廉政措施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。纵观范仲淹一生炳彰千秋的辉煌,不难看出其深刻的内涵和重大的历史影响。范仲淹弘扬了我国古代的传统廉政文化,从仁义廉耻的从政道德到节俭重民的优秀品格,从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到舍己奉公的修身之志,从公正无私的执政态度到心忧天下的鸿鹄之志,足以弥足珍贵的思想与文化精华,为当代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,对反腐倡廉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  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,从艰难的童年到步入仕途的60余年人生中,忧国忧民、无时或己。一篇代表作《岳阳楼记》震古烁今,民胞物与的襟怀,先忧后乐的荣辱观,正是倾其一生倡导廉政文化的真实写照。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是他高尚情操和为官之德的具体体现。宁可毁人,不可毁誉,范仲淹以《岳阳楼记》为代表的许多诗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,为国、为君、为民,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崇高情怀,这种蕴含人类永恒的人文精神,使其流芳百世的真正原因。>> 详细

张养浩廉政思想

  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创作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、道破了寻常百姓在专制时代的悲剧定律的张养浩,做过监察官员,曾任监察御史。他一生居官勤廉,心系民瘼,以致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无论何地,官居何职,他均为过去和现在的为官者做出了优秀榜样。养浩为县令时著《牧民忠告》……为御史时著《风宪忠告》……入中书时著《庙堂忠告》……其言皆切实近理,而不涉于迂阔。盖养浩留心实政,举所阅历者著之。非讲学家务为高论,可坐言而不可起行者也。(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)在陋规无数、贪腐不止的封建官场,《三事忠告》长久地传递着一股清明刚健的正能量。

>>“满城都道好官人”——张养浩廉政思想(上)
>>“居其官,则思尽其职”——张养浩廉政思想(下)


传统廉政制度举例

  巡视

  中国古代,中央政府派遣监察官员巡视全国,防范检查官员腐败。一般来说,古代巡查制度分为常设和临时简派两种形式。汉武帝时,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,每个区设置一名刺史巡行监察,代表中央监督地方,权力很大,属于常设巡查机构。这种巡查制度,为历代沿用借鉴。

  史上声势最大的临时简派巡视当在明初。《明史讲义》载,洪武二十年(1387)“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天下州县。这次巡视的任务,是核定全国田土面积。这为大明帝国创设和确定了鱼鳞图册制度,编定了田土之最要底册,使之成为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农业制度。

  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,就曾率中央巡视组监察南京周边的应天十府,所到之处,官员都收敛言行,不敢奢靡腐败,甚至有地方要员一听海瑞到来,便提前免去一些贪官污吏,以免被追究、牵累。>> 详细

  按照《明会典》中的有关原始材料,明朝开展的巡视工作可以让我们得到以下启示:巡视工作是有效的监督方式;巡视工作可以推动国家机器的运转;巡视队伍应由高素质的人员组成;对巡视人员必须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。>> 详细

  监察

  制度由人来设计、制定,也由人来执行和遵守,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。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下,按制度设定的规程或范围行事,受制度的激励或限制。在制度与人的关系中,人是主动因素,也是可变因素,而制度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。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,核心是用制度管人。管住了人,也就管住了权和事。

  在我国古代,就有一项以官为对象、以察官治官为主要目标的制度,这就是监察制度。它产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,内容丰富,历史悠久,连绵两千余年,为封建国家的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。虽然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具有历史的局限性,但以史为鉴,可知兴替。了解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,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。>> 详细  

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于商周,初步形成于秦汉,成熟于唐宋,明清时达到历史的顶峰。历代王朝虽然多次兴替,但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却始终向前发展,一脉相承。认真研究秦汉及更早历史时期的古代监察制度,可以准确把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哲学基础及衍化逻辑,有利于现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。>> 详细

  古代廉政制度谈丛

  赵匡胤为什么生气

  公元968年的一天,宋太祖赵匡胤正高兴地审阅新科进士名单,突然皱起了眉头,于是有了他和宰相赵普的一段对话。>> 详细

  皇帝的伙食费

  根据当时的账面记录,明朝万历皇帝的伙食开支是每月480两白银,折合人民币15万元左右,饭量这么大?到了清代,皇上的伙食标准更无法想象,小皇帝溥仪每年要消费肉类1万斤、家禽3000只,年伙食开支将近20万两白银。万历皇帝作风懒散,创造过30年不上班的记录,对财务问题可能不上心;溥仪正是上幼儿园的年龄,骗小孩子不需要技巧,所以这两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。那么,正常的情况如何呢?>> 详细

  养廉银未必能养廉

 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,官吏贪污受贿、敲诈勒索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。历史上开明的君主和有远见的重臣,从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,也探索制止官吏腐败的办法,像诸葛亮提出的教令为先,诛罚为后,李世民的以法理天下,尤重宪官,朱元璋要官员约己而爱人,雍正皇帝实行的养廉银制度……这些主张和办法,对抑制贪官的恶行都起了一定的作用。>> 详细  

  雍正如何遏制贪腐?

  清代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被称为康乾盛世。雍正皇帝在康乾盛世的形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。他整顿吏治,打击贪污腐败,消除了康熙末年的财政经济危机,使国家财力大为增强,为乾隆时期的国家治理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。>> 详细